此次发布的红色珍档包括:敲响上海五四第一钟的复旦老校钟、国内最早刊登《毛泽东自传》的《文摘》杂志、宣传抗日救亡的一组进步学生刊物。
但赵嘉福从不要求学生简单跟学跟做,而是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体验不同的技法,不断发现、解决问题,从而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操作手法。人才培养 一脉匠心:既要有文化,又要有技术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从2015年开始招收专业硕士生。
科技保护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中的分量进一步加重。4月18日,磐纹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向研究院赠送3D打印机一台。专业硕士的古籍修复老师黄正仪这样描述古籍修复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修复需要美学基础,有了艺术的眼光才能修出艺术品级的古籍,杨光辉这样诠释开设版画课的初衷,他希望版画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训练。除此之外,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也将提供实践支持。
在李荣彪眼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开拓眼界、取长补短,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升。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赵嘉福总是一句话 不要怕,我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纵向项目13项。
时任校长的陈望道提出,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拥有医生和老师双重身份的高强也是一名八零后,在临床工作中主攻肝脏外科、微创外科和肝脏移植,主刀或一助完成相关手术1500余例,包括众多复杂手术和手术创新。俞燕蕾曾在Nature等学术期刊上共已发表SCI 论文70余篇,被他引30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件。她带领课题组自主研制成功的高速实时可见光通信系统样机,在第15届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并荣获得创新奖。
作为一名八零后教授,胡安宁主要从事文化与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社会不平等、社会科学量化研究方法研究。据介绍,学术文化周期间,还将举行上海论坛2017和多场跨学科专场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学术交流活动。
他的科研方向为肿瘤微环境、肿瘤的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封面制图 冯宇嘉)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其中5项已被授权)。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相关成果被评为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特别是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液晶高分子材料,构筑出具有光致形变特性的微管执行器,实现对各种复杂流体的全光操控,突破了微流体系统简化难题。这一学术传统肇始于1954年。包信和向四位学者颁发有校长许宁生签名的演讲纪念牌。
经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评议、投票,本届报告会由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胡安宁、材料科学系教授俞燕蕾、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高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迟楠分别作为文、理、医、工四类学科的代表发表主题演讲,解析各学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交流学术心得和成长体会。目前担任SSCI期刊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和SSCI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的编委。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包信和,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以及400余位师生代表出席。胡安宁还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书稿评审,包括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等20余个社会科学SSCI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国内顶尖期刊的论文评审,曾获得《社会学研究》优秀评审奖。
该成果作为唯一通讯作者于2016年9月在Nature正刊发表,被列为2016年上海十大科技事件。工科代表迟楠带来《连接世界与你的那盏灯》主题演讲。文科代表胡安宁首先作题为《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科研的道与术》的演讲。迟楠共发表论文372篇,其中SCI论文192篇,SCI累计他引1032次。四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分享了不同的治学体验,并同现场观众积极互动。报告会由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主持。
校庆科学报告会是复旦大学最大规模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邀请来自文、理、医、工学科的四位学者与复旦师生分享前沿成果和治学感悟。医科代表高强的演讲题目是《临床与科研 妙手与仁心——行医路上的点滴体会》。
他曾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SCI 论文40篇,影响因子累计270分,单篇最高20.982分,单篇最高引用650多次。现为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国际肝癌协会(ILCA)会员,担任3本英文杂志编委,参编专著4本。
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国内外大学作邀请报告26次。本次校庆科学报告会拉开了学术文化周的序幕。
新闻中心讯 为庆祝建校112周年,5月23日,复旦大学112周年学术文化周开幕式暨第51届科学报告会举行而建立于亚专科建设基础上的MDT中山模式,在跨学科融合、资源整合、连续性综合诊治,以及为患者提供精准化、规范化和个体化诊治方面更具优势。MDT模式不仅局限于对病人进行多学科会诊,而是对整个医疗过程的全程指导,包括诊疗前、诊疗中以及诊疗后的随访,通过全过程的跟踪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积累经验,有利于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据中山医院有关专家介绍,MDT源自英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全英范围内推广,如今MDT在欧美国家已成为常态。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由54个业务科室、1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强劲打造的41个MDT团队,其多学科、跨院区综合诊疗的真功夫非同凡响,也由此成为了彰显医院整体实力的新名片。时光辗转,随着MDT的出现,这一现代医学诊疗新模式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1995年,开设心电监护拔牙MDT专病门诊(口腔科、心内科)。
医院以亚专科建设为载体,搭建人才梯队成长的新平台,激励优秀人才成为新平台的骨干,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并从亚专科选拔和培育骨干,促使其成为谙熟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不同于多学科会诊的临时性,MDT诊疗是有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的科室协作。
MDT中山模式主要分三种:一是联合门诊,固定时间、科室和地点,病人可以直接挂号,更偏于实战,不对病人进行大篇幅的解读。直到在网上搜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从中找到了一个热词——MDT,并通过预约门诊结直肠肿瘤MDT,最终一次性得到了普外科、肝外科、肝内科、病理科、放射科、肿瘤内科、介入科等多学科专家给出的综合诊疗意见,这也让金奶奶及其家人看到了战胜病魔的曙光。
截至2017年4月,已初步建立心血管病、门脉高压等总共41个MDT团队,其中结直肠肿瘤MDT团队、大动脉炎MDT团队均为国内首创。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2016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发起全国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工程(简称MDT工程)项目,以期实现MDT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提升各专科医生的诊疗水平,其中MDT中山模式令人瞩目,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同行前来取经。随着MDT医疗模式的不断发展,它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MDT团队的排头兵,该院结直肠肿瘤MDT团队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和综合治疗项目曾分别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上海市医学成果一等奖。在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大力推进的当下,全体中山人将继续鼓足劲、拼全力、朝前奔,复制出更多的MDT中山模式,锤炼出更多的MDT中山团队,齐力汇聚医院发展源源不断的甘泉。
为国内同行提供MDT成功经验和做法其实,早在60多年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就曾开展疑难杂症的多学科诊疗,可算是在国内开启了一个先河。让金奶奶省时省心省力,挂一次号就看了多科专家门诊的MDT,是目前国际上符合医学发展要求、广受推崇应用的诊疗新模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团结协作是已经孕育80年、厚实浓郁的中山文化的主要精髓之一,也是MDT中山模式的成功基石和成长动力。在各亚专科相对独立、朝各自专业领域纵深发展的同时,加强多学科协作,使不同亚专科间的联系更紧密,避免出现过专、过精的弊端。
评论留言